编者按:
有人说,这个国庆是名副其实的家国之庆,不仅仅是因为遇上了中秋。于是,在这个加长版的小长假里,有人披星戴月地奔波,只为见到日夜思念的家中人;有人假日不休地护航,只为温暖万千旅客的回家路。
在这场仅次于春运,在今年又胜似春运的“交通潮”中,对于很多人,一条是归途,一条是去程;一边是家乡,一边是理想。
10月6日,国庆节小长假的第一个返程高峰,多彩贵州网记者踏上G2929/G2930次列车,遇见这些“和谐号”上的人,分享着他们各自和旅途有关的故事。
记者/李思瑾 吴蔚
列车还没启动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旋律在车厢里响起,旅客秦先生不禁轻轻跟着哼唱。
秦先生想要去深圳,却只买到贵阳北到都匀东的票,补完票后,他在车门边找了一个空位,扳开随身携带的折叠小凳子,坐下玩手机。虽然随后4个多小时的旅程,他都只能在车厢连接处度过,但是坐在角落里的他有着自己的“小确幸”。
“凳子是出发前老婆给我准备的,她怕我累着。”秦先生笑着说。
坐在角落里的秦先生有着自己的“小确幸”
秦先生和妻子是小学同学,他们第一次前往深圳打工的时候,还不满18岁。
“那一天是1998年正月初六,我记得很清楚。”高中刚毕业的少年,听村里从深圳打工回来的打工族们像模像样的模仿着广东话腔调说:“东西南北中,发财到广东”。于是也动了南下务工的心思。央视春晚上,那英与王菲对在灯光绚丽的舞台上认真地唱新一年的邀约:“来吧来吧,相约九八。”
刚过完春节,秦先生匆匆打包了行李,约上村里几个小伙伴,一腔孤勇地坐上了绿皮火车,踏上了南方那座人们口中“遍地都是机会”的城市。
“挤火车的人很多,绿皮火车的窗户大开着,当时我是从窗口爬上去的。”秦先生回忆,那次他坐了整整32个小时火车才到深圳,这一去,就是7年。
国庆节小长假的第一个返程高峰
他们通过老乡介绍进了一个为星级酒店生产牙刷、牙膏、沐浴露等消耗品的加工厂务工。工厂包吃包住,工资300元/月,加班费按1.5元/小时计算。“我从小家境不好,所以格外珍惜这份工作,进厂以后就不想出来。考虑到来回路费和时间成本,我7年都没有回家。逢年过节就去邮局给家里父母汇款,有时候还捎带一封信、几张照片。”
秦先生结婚后,考虑到孩子读书问题,妻子辞去了厂里的工作,回老家陪伴孩子读书。而秦先生被提拔为车间主管,工资也逐年增加,到目前年薪能达十几万,“公司待遇福利不错,每年都会组织两次旅游,国内一次,国外一次。目前我已经到过7个国家。”他骄傲地说。
贵广高铁开通后,秦先生回家次数越来越频繁,有时候周末都会抽时间回家,“近几年家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,高铁、高速路网四通八达,水泥路还修到了家门口,再也不是22年前的穷旮旯了。”
近两年的寒暑假,秦先生的父母和孩子都会坐着高铁到深圳,“我有空就开车带着他们在深圳游玩,让他们看看我打拼多年的城市。”